“双减”尖刀亮剑“鸡娃”

时间:2021-07-30 16:05来源:评论网 作者:刘文韬 点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决策部署“双减”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决心可见一斑。“双减”政策为孩子卸下了身上的包袱,家校还要联手给孩子插上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有人直言:“国家终于对校外培训机构出手了!”“鸡娃”意指“给孩子打鸡血”,不停地让孩子去学习、去拼搏。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学校、家长、学生都被焦虑的洪流裹挟着前进,有些在“慌不择路”的逃跑中就迷失了正确的方向。“双减”工作旨在使偏离航向的校外培训机构管理重新回到正轨。
       从“右倾”到“左倾”。截止2020年,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超过80%下降至4%以下,在这项“喜人”的成绩背后,也彰显了我国教育事业、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老百姓对学习知识不再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理,特别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一代知识青年登上历史舞台,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作出突出贡献,“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深入人心,科教兴国战略被誉为“20世纪最后5年的时代强音”。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错误认识悄然滋长蔓延,攀比之气盛极一时,人们对于知识的追求掺杂了功利主义的成分,不纯粹的动机就容易导致错误结果的发生。2020年37.23%的受访青少年表示压力程度在中等以上,22.85%的青少年称有过抑郁的情绪感受。青少年自伤自残自杀事件数量连年呈现上升态势。“左倾”和“右倾”都是主观主义的表现,都是影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拦路虎”“绊脚石”。素质教育回归主线,就是要在新形势下坚决克服主观主义错误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格物致知的方法教育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养正学风,清朗校园。
    “攀比”往往成“反比”。学校比升学率、比优秀率,看“状元”花落谁家。不让提“状元”还有“考得比较好的同学”来改头换面、粉墨登场,屡禁不绝的排名现象背后是旧式科举制度给人们心中留下“范进中举”的封建残余思想作祟,被推上“神坛”和跪在底下“膜拜”对学子的心理都不会产生正面的积极作用,只会让本该承载着美好青春的校园净土沦为只有“吃与被吃”的黑暗森林。家长比资源、比人脉,看谁能给孩子请“一对一”的“名师”。一句“孩子的兴趣要从小培养”不知毁了多少人的童年,流着眼泪弹钢琴、拉小提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自我安慰让稍纵即逝的不安和自责消失得无影无踪——“我是为你好!”不惜押上自己的一切在教育公平的天平上往自家孩子的盘里加码;学生比成绩、比特长,“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我就是乡下的土猪,立志要拱大城市的白菜”当疯狂的戾气占据了学子的身心,“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凌云便“黯然失色”,如果成长成才不是为了家国理想,那么出人头地也只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
     别让“鸡娃”变“畸娃”。不给娃“打鸡血”,家长自己首先要冷静下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50%的考生上不了高中,家长难以接受的根本原因在于内心深处对职业的差异存在认知上的偏差:穿“皮鞋”还是穿“草鞋”、从事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坐办公室还是风吹日晒,尽管“平等”的口号喊了很多年,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解放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的优势,尊重孩子的选择,关注孩子的心理,在培养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仅要有“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更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胸怀和“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定力。行稳致远,不负韶华,在各地落实推进“双减”工作的过程中,青少年更加美好的明天值得期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决策部署“双减”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决心可见一斑。“双减”政策为孩子卸下了身上的包袱,家校还要联手给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去往充分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社会作贡献的“天之彼方”。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