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地方>各地观察>

京津冀,在破与立中协同推进

时间:2015-08-26 21:27来源:人民网 作者:朱竞若 点击: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背后,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展模式的深刻改变。破与立,也必然是一个贯穿协同发展始终的长期过程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背后,是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展模式的深刻改变。破与立,也必然是一个贯穿协同发展始终的长期过程

 

  “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近日印发实施,再一次引起广泛关注,这一重大战略的提出和推进,正是一场涉及深远的重大改革。作为一直采访和见证这一国家战略酝酿出台过程的记者,笔者深深感到,其中的破与立,令原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发展模式,发生深刻改变,十分耐人寻味。

  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确立三地“抱成团,一起做”的治理新思维,令“最难的事情”,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取得最明显的成效。大气治理,过去是污染源相互输送,治理各自为政,研究各有侧重,颇似一团乱麻。三地“一起做”后,有机制、有协商、有牵头,借鉴奥运经验,形成了“APEC蓝”“阅兵蓝”的携手共治、深入探索,使得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污染结构、输送规律、影响范围、季节变化日渐清晰,治理的路径、办法更加明确,治理精确度日见提高。前不久,笔者站在长安街东端的高楼上,拍了一张西山清晰入画的照片,这一抓拍的照片刊出后,其深透的能见度,让不少人以为是制作的宣传画。雾霾的可防可控,让市民、群众心里踏实多了。

  打破条块分割的隐形旧壁垒,确立三地党政互访、行业协同新常态,思维方式变了,行为方式也变了。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过去,大路朝天,各自为政,瓶颈路、断头路见怪不怪。现在三地携手,建立了新的协商机制、投资机制,正在形成新的管理机制。以北京为单一重心的交通格局正在改变,多个节点城市互为一小时交通圈的区域蓝图正在浮现,由“轨道上的京津冀”托起世界级城市群的设想,变得真实可期。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被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疏解,对工业企业来说,不仅仅是简单的物的搬迁,更是一个不断进行“破中立、立中破”、转变发展方式、进行自我革命的过程。首钢,在搬迁至河北中,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推进科技变革,“废气、废水、废料”三项均实现零排放。最近,河北在压缩钢铁产能的大背景下,支持实现清洁生产、集约生产的曹妃甸京唐公司,进行二期工程建设。笔者在采访中接触的企业,几乎都有这样一种自我革命的自觉,或者说,自觉接受了这样一种“破中立、立中破”的磨合、磨难。实践证明,凡懂得“破”“立”哲学的企业,凡善于抓住机会的人都活泼泼地重生了,反之则求生艰难。

  敢破善立,“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纲要》中,描述京津冀地区,用了多个“最”: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环境压力最大、区域发展落差最大的地区之一。破除墨守成规的惯性路径,植入创新发展的全新机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释放中关村的创新带动能力,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既成为《纲要》提出的要求,也是各地不断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京津冀协同发展,既是一项宏大的国家战略,也是始于基层的群众实践,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时候,它的“破”,是一种扬弃,是一种继承中的创新;而“立”,是一种对趋势的把握,是一种渐进的生长。尊重基层创新创造,尊重客观规律,不断地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机制,京津冀的破与立,必然是一个贯穿协同发展始终的长期过程。

  (作者为本报北京分社记者)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26日 05 版)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