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2月17日电(孙竞)丁酉新春伊始,《中国诗词大会》着实让这个春节又热闹了一番。选手们吟诵的或婉约或奔放的诗词歌赋“忽如一夜春风来”,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诗意情怀。数据显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收视率占比超过12.3%,为同时段第一。微博上,“中国诗词大会”的话题阅读量突破了1亿次。 绚丽的诗词舞台已经掩上大幕,它掀起的诗词热潮又会持续多久?这场群英会,真的如春风化雨般激发起人们重读古典诗词的热情?还是再次成为了新媒体时代转瞬即逝的一次文化消费?实用主义盛行的今天,传统文化教育又将如何走出“应试化思维”的藩篱?这场“诗词热”的余温渐渐散去,但它给我们带来的思忖却刚刚开始。 一场“电视秀”燃起的古诗词热潮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由电视节目引领的传统文化热潮。从《百家讲坛》的风靡,到近几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被网友称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的文化类节目进入大众视野,让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大放异彩,“圈粉”了很多“90后”甚至“00后”的观众。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表示,诗歌与传媒、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为传统文化搭起了一个最大的、最接地气儿的课堂。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方毅华认为,诗词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在语言文字上的精华浓缩,《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大众传媒找到了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使“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样纯真质朴的诗文通过电视节目的方式与后工业时代的生活接轨,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不仅在于娱乐化的包装和扣人心弦的环节设置,更在于这样一次重温,为人们找寻到文化情感上的共鸣。正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姜朝晖博士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说,诗词大会的火爆折射了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与回归。 无论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还是“雁字回头,月满西楼”的飘逸,在这些“熟悉的陌生题”中,我们一方面有感于中华诗词千百年来积淀的人世情怀,另一方面也在反思,与诗词的相遇为何总是“久别重逢”? 应试思维凸显古诗词教育尴尬 横跨汉字听写、成语、诗词三大比赛的“最强擂主”彭敏,这一次在“三连冠”的道路被阻,在总决赛最后的比拼中败给了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武亦姝,屈居亚军。名不见经传的16岁高中女生夺魁,令不少专家和学者感到意外。她在“飞花令”环节中气定神闲、不慌不忙地吟诵出“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更是惊艳全场。节目的点评嘉宾之一,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评价武亦姝: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心里去的。武亦姝的谦逊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有诗意在她心中。 同样在诗词大会上震惊四座的,还有13岁的初中生侯尤雯和16岁的姜闻页。同样是参赛选手的北大博士陈更不由地感叹:“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几位中学生的出彩表现,无疑给了人们一个惊喜,也引发了对当下传统文化教育的更多期待。 然而,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特级教师黄荣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直截了当地说:“武亦姝只是个例,她的成功更多取决于自己长期以来的内在渴求,与外界关联不大。”作为武亦姝的老师,黄荣华对古诗词等传统文化与应试教育的冲突表达出极大的担忧。 《文汇报》几年前的一篇报道显示,在上海的一次中学古诗文教学研讨会中,黄荣华等多位沪上名师纷纷感慨,中小学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思维影响,已经形成了一套“自给自足”的考试知识,用于授课、考试、编写各种教学指导书,甚至影响到教材编写。这一沉疴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就是罔顾文本个性,用“现成”的“考试知识”来解读文本,这在古代诗文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纵观2016年各省市高考试卷,在满分150分语文科目中,涉及古诗词的分值仅6-8分。在不少学生和家长的眼中,去背诵大纲里所有的诗词篇目去争这6-8分,倒不如多做几道理化题目来得“经济实惠”。 姜朝晖认为,应试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学习,一是学生很少有时间去学这些“无用之学”,二是即便应试有一定内容涉及,大都出于考试目的,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学生很难让诗词文化入心,因此很难去感受诗词文化之美。 在升学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很多老师固守着“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容易拿分怎么教”,应试思维模式导致了古诗文被沦为“语言材料”,背离了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在学生武亦姝摘取冠军之后,黄荣华仍旧在努力发声:让古诗文的教学离开“应试化”的教育模式,让传统文化在课堂上释放出真正的魅力。 腹有诗书 方能宠辱不惊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而诗词修养就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文化化人 艺术养心”,古典诗词,不仅具有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还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审美价值体系。我们在诗歌的代代吟诵中锻造着民族性格,在诗词的表情达意中汲取着处世经验,在诗词的熏陶中使生命个体具备艺术的鉴赏力和创造力。 作为多年研究基础教育的学者,姜朝晖说,古代诗词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和集大成,诗词背后的美学意蕴对孩子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增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书店里的《唐诗三百首》被抢购一空。在家长的追捧下,学生们在接受这种“看似无用”的教育时,到底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到它的韵味?也许,40岁的白茹云,体会得会更深。这位来自河北的普通农村妇女,正在与死神争夺生命,而在背后支撑她的,正是来自传统文化、古典诗词浸入骨髓的力量;诗词大会舞台上的刹那芳华,远远遮掩不住她内心的光芒。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开学典礼上,武亦姝发言说,人生的诗意隐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等待人们去发现,为人们涵养一颗诗心。三四岁始习古诗文,五六岁热情逐增,尔后十几年热情依旧。在诗词的浸染下,16岁的武亦姝内心平和,沉静。在《中国诗词大会》结束后,她和家人拒绝了所有采访。 而这样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该如何在应试夹缝中培育?姜朝晖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要放到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高度去认识;学校教学要改变应试取向,通过文化社、兴趣组等社团形式,开展朗诵、欣赏、创作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媒体舆论积极宣传引导,全社会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责任编辑:佚名) |
高层论坛 | 省部长论坛 | 理论探索 | 强国论坛 | 党政建设 | 政策研究 | 军事纵横 | 区域发展 | 风云人物 | 时事观察 | 小康中国 | 海峡两岸 | 艺术纵横 | 文明时代 | 本站专访 | 房地产风云 | 外商投资 | 企业风云 | 城市评论 | 新闻评论 | 经济评论 | 时政论坛 | 国际论坛 | 民生论坛 | 深度看点 | 财经论坛 | 教育留学 | 传统文化 | 科技探索 | 母婴频道 | 征婚交友 | 时尚购物 | 评论电视 | 评论电台 | 民风民俗 | 国学儒风 | 妇女儿童 | 糖酒文化 | 航空航天 | 中评音乐 | IT数码 | 美食频道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重庆 | 河北 | 河南 | 云南 | 辽宁 | 黑龙江 | 湖南 | 安徽 | 山东 | 新疆 | 江苏 | 浙江 | 江西 | 湖北 | 广西 | 甘肃 | 山西 | 内蒙 | 吉林 | 福建 | 贵州 | 广东 | 青海 | 西藏 | 四川 | 宁夏 | 海南 | 台湾 | 香港 | 澳门 | 陕西 | 亚太聚焦 | 晚霞溢彩 | 运动竞技 | 两会频道 | 人社保障 | 欧洲频道 | 国际经济 | 一带一路 | 物联网 | 新硬件时代 | 非洲频道 | 美洲频道 | 澳洲频道 | 财富领袖 | 新疆建设兵团 | 网络金融 | 特色小镇 | 互联网+ | 国际交流 | 科技创新 | 实业发展 | 聚焦海外 | 产业联盟 | 脱贫攻坚 | 投资发展 | 智慧城市 | 科技工业 | 会议专题 | 民政工会 |
曲终人散 与诗词的相遇为何总是“久别重逢”
时间:2017-02-18 17:36来源:人民网-教育 作者:未知 点击:
231
次
绚丽的诗词舞台已经掩上大幕,它掀起的诗词热潮又会持续多久?这场群英会,真的如春风化雨般激发起人们重读古典诗词的热情?还是再次成为了新媒体时代转瞬即逝的一次文化消费?实用主义盛行的今天,传统文化教育又将如何走出“应试化思维”的藩篱?这场“诗词热”的余温渐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毕业求职那点事儿”系列评论之三
- 下一篇:四川一高校千人露天考试 老师用望远镜监考
- 发表评论
-
- 最新评论 进入详细评论页>>
- 精彩文章
-
- “精英”or“平庸” 大学生自己如何定位
每逢毕业季,大学生除了秀各种各样的毕业照,就是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考试,尤其是公务...
- 太原理工大学队获得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冠军
在第17届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CUFL)超级组决赛中,太原理工大学通过点球大战,以13比...
- 距离成功你还差一步 适合你的志愿应该这么填
...
- 高考恢复40周年:回望来时路,你的高考记忆是
高考制度自1977年恢复至今,已过去40载。40年里,有千千万万学子迈入了高等学府的大门...
- “高考开光”逍遥在法外之地吗
高考季,花式祈福已经向市场化澎湃过度。吃个粽子、买包糕点的粗放阶段早已翻篇,专业...
- 龙兴车队爱心送考车整装待发 考生快打电话联
再过几天就要高考了,我们车队30多名队员希望加入到爱心送考的行列中。虽然车队成立还...
- “精英”or“平庸” 大学生自己如何定位
- 中央文献网
- 中国全国人大
- 中央统战部
- 中共中央党校
- 毛主席纪念堂
- 邓小平纪念馆
- 中国台湾网
- 中央档案馆
- 中央综治委
- 中央编制办
- 中国全国政协
- 最高人民法院
- 全国最高检
- 解放日报网
- 中国外交部
- 中国国防部
- 中共青年团
- 国家发改委
- 中国教育部
- 中国科技部
- 中国工信部
- 中国国家民委
- 中国公安部
- 中国监察部
- 中国民政部
- 中国司法部
- 中国社保部
- 中国国土部
- 中国环保部
- 中国住建部
- 中国交通部
- 中国铁道部
- 中国水利部
- 中国农业部
- 中国商务部
- 中国文化部
- 中国卫生部
- 国务院法制办
- 国务院新闻办
- 国务院扶贫办
- 国务院国资委
- 国家防腐局
- 中国人民网
- 中国新华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网网站
- 中国光明网
- 中国日报网
- 美国美联社
- 俄通社塔斯社
- 法国新闻社
- 中国新闻网
- 中央联络部
- 紫 光 阁
- 自助游网站
- 中纪委监察部
- 路透社中文网
- 京东商城网
- 英国国通社
- 有 券 网
- 中国靓号网
评论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pinglun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1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pinglun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113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编号:京ICP备170627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