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理论动态>

简政放权,政府要大胆“放手”

时间:2018-04-27 10:35来源:评论网 作者:峰回路转 点击:
当然,“放手”不等于“放任”,“管好”也不是“管死”。做好简政放权这一“技术活”,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如同“放风筝”。既要让企业“飞的高”,又要握紧“手中线”,政府还需在“度”上下足“真功夫”。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大幅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营造良好营商环境。(人民网)
相信许多人,以前都有过这样的体会:简单的一个审批,要往返跑多个部门;开一家面馆,要等七八个“大盖帽”来检查;当天能办结的,非要拖个十天半个月;更有甚者,一张表格上要盖二十余枚公章……大把的时间、精力浪费在了“跑路”和“等待”上,办事成本不断增高。最后当手续齐备了,商机往往已经错过,让人苦不堪言。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简政放权,要求各级还权于企业、还权于基层,出台一系列制度,深得民心。五年来,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削减。我们可以切实感受到事情好办了,流程简化了,让数据“跑路”、承诺时限办结、“证照分离”、“一站式”服务等新举措,极大的方便群众经营生活,给市场带来新的活力。
     在看到可喜变化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看到一些不足。如:个别地方政府计划经济观念根深蒂固,权力明放暗增,无关紧要的就“放”,“含金量高”的就“收”;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变相设卡,将部分职能隐藏或委派于中介协会从中渔利;群众“跑路”少了,费用却增加了,“减政收费”现象屡有发生……种种拒绝放权的沉疴积弊,影响群众改革获得感。深究问题根源,关键在于个别地方政府不敢、不想、不愿“放手”。
     深化简政放权,学会“放手”,就是要打破不敢、不想、不愿“放手”的短视、定势思维,破除“手伸的过长”“凡事都要管一管”等惯性,进一步深化“放”“管”“服”,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让位”,让参与市场各方都能“轻装上阵”。
    大胆“放手”,首先要转变观念。必须充分认识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把握好这个规律,这是我们完善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只有在承认这一规律的基础上,才能理顺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明白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者,也不是“事无巨细”的实施者,仅仅是市场的“宏观管理者”。企业该做什么、如何做,一般资源的调配,这些具体“微观”层面,统统交由市场和企业来决定,政府要“摆正位置”,做好监管和服务等那些“市场干不了的事”。
    大胆“放手”,其次要捋清职能。大家都听过“一只青蛙”的故事,简单的事情需要几十个部门来管理,结果反而出现了“多龙治水而无水”的尴尬局面。此次机构改革,就是要把各部门相同或相近的职能整合起来,建立起完善的党和国家职能体系,解决“政出多门”“职能矛盾”等问题。特别要大胆的把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性事务剥离出来,交给市场或社会组织来行使,避免政府管得“过宽过细”。如此,既能促进政府部门“瘦身”“转型”,解决“人多事杂”等问题,又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群众社会责任感,好处不可谓不多。
     大胆“放手”,最后要信念坚定。简政放权,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必须信念坚定、勇往无前。手中的权力小了,获得的利益少了,有人就难免不高兴了,做起事情来也就推三阻四,这是极端错误的。克服这些错误思想,最重要的是把简政放权放在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中综合考量,认清形势、把握关键,主动舍弃“小团体主义”“部门利益”,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坚决打好简政放权这一“攻坚战”。
    当然,“放手”不等于“放任”,“管好”也不是“管死”。做好简政放权这一“技术活”,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如同“放风筝”。既要让企业“飞的高”,又要握紧“手中线”,政府还需在“度”上下足“真功夫”。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