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专题>

如何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时间:2023-08-24 18:50来源:评论网 作者:郑小敏博士 点击:
在我们谈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语言是什么?思维是什么?语言就是我们的口头用语和书面用语,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而思维就是我们思考和思索的意思,它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
如何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在我们谈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语言是什么?思维是什么?语言就是我们的口头用语和书面用语,它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而思维就是我们思考和思索的意思,它是人类最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
        对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我有一个想法:心灵在思想的时候,它无非是在内心里说话,在提出和回答问题……我认为思想就是话语,判断就是说出来的陈述,只不过是在无声地对自己说,而不是大声地对别人说而已。”
       由此可知,柏拉图认为人的思维是一种无声语言,两者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而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则指出,语言是表示心理经验的标志,但文字又是能进行语言表达的标志;这表明,亚里士多德认为语言是思维的标志,思维不等于语言。
      这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直延续到现代。中世纪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说法略占优势;到了17世纪以后,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及数学家勒内•笛卡尔赞成柏拉图的观点,而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和乔治•贝克莱则支持亚里士多德的看法。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改革者及语言学者威廉•冯•洪堡,他曾指出:“立足整体角度而言,语言处于人类以及内外部共同作用的自然界里,由于主体的认知和行为取决于理念,所以可以说理念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也会受到语言的影响。”
      通过对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洪堡认为人类对现实的认识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是思维构成的工具。法国哲学家及作家埃蒂耶纳•孔狄亚克曾充分阐释过人类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才能主动控制思维的主张。
到了现代,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上,一定要提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及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及其弟子本杰明•沃尔夫。基于洪堡的理念观点,师生两人对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进行了完善。他们的观点常被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该假说认为语言对思维起决定作用。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提出来后,在20世纪40-50年代成为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的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后来热情有所衰退,主要是受到美国哲学家及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的语言模块论的影响。
此外,前苏联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利维•维果茨基和瑞士哲学家及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理论里,都通过相关实验论证了思维对语言的决定作用。维果斯基指出,思维与语言都主要存在于“前思维”以及“前语言”时期,认为思维与语言的出现是存在时间差的,而且他认为,思维的产生要比有声语言更早。
      其实,语言对思维并不是完全决定性的。比如加拿大心理学家及作家史蒂芬•平克就认为,语言只是思想的载体,人脑既可以用语言的形式思考问题,也能以图像等非语言形式思考问题。当代不少人接受平克的这一观点。
     1986年7月,我国语言学家伍铁平出版了专著《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该书的问世对国内语言学理论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认为,语言对于思维而言,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语言与思维问题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人们观察事物视角的多样性,导致了思维与语言关系的争论;这一争论仍在继续,而且还不知道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文/郑小敏(作者单位:西南大学人文学部)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