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民生密码”,开启乡村振兴新时代

时间:2022-03-09 17:10来源:评论网 作者:李星宇 点击:
要筑牢“民生基石”,实现社会保障,解锁民生振兴“保障密码”。“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我们要聚焦广大群众切实关心的事情,在民生上让群众感受到“温暖”,给群众提供帮助,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增进民生福祉,才能更好的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在于粮食供给,我们要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传递历史的薪火,肩负时代的使命,既正视困难又坚定信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马不停蹄的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在新时代新征程当中奋力展现新作为。
      要把握“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解锁民生“农业密码”。“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于安思危、于治忧乱,高瞻远瞩、未雨绸缪,让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着我们自己的粮。一是要落实耕地保护,制止浪费行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我们要坚持“藏粮于地”的理念,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培养绿色消费观念,制止粮食浪费行为。二是要实现“藏粮于技”,实现科技助农。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我们要抓住时代科技的发展脉搏,推动我国种植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自主发展,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加快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发展,提高农业产量,提升农业质量。三是要满足人民需要,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扩大,为了丰富食品种类,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粮食安全和特色产业发展布局,推动食物多元化,实现供求平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食物需求。
     要坚持“齐头并进”,助力基层建设,解锁民生“长效密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一是要强化基层党组织。我们要狠抓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情况,激扬“正气清风”,广泛树立乡村道德模范,实现榜样引领作用,提振乡村精气神,增强乡村凝聚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要加强道德教育。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加强农民的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在实践中创新,依靠“村民喇叭大会”宣传讲解国际新法规、新政策,营造良好的法律道德意识,形成和睦的村民关系。三是要建设法治乡村。法治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引领村民自治,制定村规民约,激活乡村法治建设的内生动力,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各项措施在乡村落地生根,让群众的合法权利得到更加及时有效的保障。
    要筑牢“民生基石”,实现社会保障,解锁民生振兴“保障密码”。“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我们要聚焦广大群众切实关心的事情,在民生上让群众感受到“温暖”,给群众提供帮助,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足感,增进民生福祉,才能更好的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一是要重视医疗卫生建设。医疗卫生事业是民生大事,我们要把健康工作抓实抓牢,持续深化医疗改革,完善居民健康保障体系,整合各级医疗资源,加强基层医生的医术,培养基层医疗人才,提高基层医生待遇,让医生得到保障,患者得到实惠,使群众可以就近得到更好医疗服务。二是要增加就业,提高就业率。“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建线上线下招聘平台,让更多的群众实现就业。三是要保障居民基本居住。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要以政府为主导,积极推进公租房建设,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完善长租房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配套商业运营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的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四是要关爱残疾困难群众,落实政策保障。残疾困难家庭遭受着身体的摧残,我们要给予物质的帮助和心灵的宽慰,政府完善政策法规,持续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残疾困难人群的就业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创造就业岗位,让他们可以自力更生,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找回自尊,以便更好的融入社会。同时要打造社会无障碍环境,营造关爱残疾困难群众的氛围,让更多人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提高残疾困难人群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