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研究>

内涝是一种城市病

时间:2014-06-30 08:44来源:新华网-思客 作者:狐眼碌碌 点击:
怎样从根本上解决内涝这个问题?我觉得还得有一种民众的参与机制,让所在城市公众的意见更多地吸纳到城市建设的决策中。

回到内涝上来,怎样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还得有一种民众的参与机制,让所在城市公众的意见更多地吸纳到城市建设的决策中。

  几天前连续下了几场大雨,我所在的城市居然没有出现内涝,成为网上关注的新闻。现在下雨内涝的城市太多了,北京甚至马路上还淹死过人。吃饭本来不噎着是正常的,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老噎着,没有噎着时反而成了“意外”。

  按理,城市是让人居住的,不应该下大一点的雨就纷纷“沦陷”,变成“鱼塘”或“澡堂”。检讨起来,原因很多,比如防涝标准低、规划跟不上、工程质量有问题、重“面子”不要“里子”……等等等等,都有道理,但似乎并没有说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像洗衣机本来是洗衣服的,但我老家有个村妇,看到别人买洗衣机,图新鲜也买了一台,但用了几天就坏了,只好用来装米。买洗衣机买了个米桶成为全村人的笑话,人们的疑问跟这差不多:洗衣机厂既然生产的是洗衣机,为什么不能保证不让它变成米桶呢?同样,一个让人生活居住的城市,下水道怎么偏偏忘记“宜居”这个根本要求呢?

  从大里说,这大概跟中国的“城市化”太快不无关系。“城市化”是一个新生事物,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向市民转换,农村向城市转型,如何“化”还缺乏经验,大姑娘上轿——头一遭,连观念、意识都是空白的。所以规划也好、建设也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必然。正因为城市化是一个“过程”,所以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城市建设都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这张“纸”早已涂写得花花绿绿。像内涝这一类问题,固然是当下的现象,原因却不能不归咎于历史。

  有人说西方国家的城市很少发生类似的内涝,他们的下水道宽敞得可以开汽车。西方的警匪片的确常常有在下水道互相追逐的镜头,《亡命天涯》的主人公就曾装成流浪汉在下水道躲藏。但要知道,西方国家的“城市化”比中国早得多,特别像欧洲不少城市,基本从一千年前就开始了,他们也付出过不少代价。

  回到内涝上来,怎样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还得有一种民众的参与机制,让所在城市公众的意见更多地吸纳到城市建设的决策中,由他们决定楼房建多高、马路修多宽、下水道应多大,一方面让城市的主人有发言权,另一方面也帮助官员减轻追求城市日新月异让领导满意的压力。许多人都知道,西方很多市政工程,往往经过城市居民旷日持久的公议和不同党派、相关机构的驳难、论证,才决定是否上马,而且建设期动辄十几年甚至数十年,虽然“效率低下”,但由于社会各界充分地表达了意见,建成之后有着较强的“生命力”;相比之下,我们不少建筑的寿命只有十多二十年,在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优势和高效率背后,不乏长官意志急功近利导致决策错误的影子。

  当然,一个急剧转型的发展中国家,与一个“老僧入定”的发达国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不同的民主形式、制度,适应不同的发展阶段。民主对于不同的国家,如鞋子一样只有合脚不合脚之分,并没有高下优劣的区别,但一种合适的民主机制,取长补短却是必不可少的。

  文/狐眼碌碌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