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时评>

我编时评的“七年之痒”

时间:2011-10-01 11:52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到今年3月底,我在《青年时报》主持评论工作,就要满7个年头了!不免想到“七年之痒”这个说法。《新闻实践》要我谈谈编辑评论的体会,应承下来后却一直迟迟无法交稿,也许就是这个“痒”字在心中作怪。我不想敷衍编辑,不想写成一篇经验介绍或自吹自擂的文字,而想把自己心

到今年3月底,我在《青年时报》主持评论工作,就要满7个年头了!不免想到“七年之痒”这个说法。《新闻实践》要我谈谈编辑评论的体会,应承下来后却一直迟迟无法交稿,也许就是这个“痒”字在心中作怪。我不想敷衍编辑中国评论网,不想写成一篇经验介绍或自吹自擂的文字,而想把自己心中某些“痒”处暴露出来新华时评,请大家给挠一挠。当下时兴“微博体”,不妨就以“微博体”的形式来说。 #从作者身份说起# 一次有作者向编辑抱怨辣眼时评,说不该在他的署名后面注明其单位。而编辑的考虑是,那篇评论对其所在单位多有表扬,表扬也许很客观,但还是需要让读者了解作者与被表扬对象的关系(批评言论同样如此)。《青年时报》评论版刚开始时对此尚有所坚持,后来作罢则另有苦衷——因为“媒体从业者”出现的频率太高了。 #谁的言论版# 当下几乎所有媒体的言论版,其作者都以“媒体从业者”占多数。来自其他领域的作者虽也不少,但他们并非偶尔发言时评网,而是把评论当成一项“准职业”。浏览某一天的国内评论,几乎看不到一张新面孔。他们的声音可能是对民意的反映,但不是原始的民意;他们是观察者,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必然是有距离的。 #言论界# “言论界”是一个颇具荒唐意味的名词。既然称“界”,就有“界内”“界外”之别。言论被言论界所垄断,而其他人则事实上被排斥在“界外”。媒体言论应更多呈现直接来自社会的声音,作者应来自各阶层,因为有话要说才偶尔拿起笔;媒体言论版需要放下身段,成为每个公民都可以轻松跃上的平台。 #意见广场# “意见广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