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时评>

京华时评:民意低看治堵政府宜多思量

时间:2011-10-10 23:34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点击:
作者:乔子鲲 北京“治堵新政”的效果如何?在新政实施半年之际,北京市交通委官方网站发起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近87%的人认为交通拥堵状况没有缓解。 在新政百日之际,有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认为“效果初显”,“道路交通运行状况有了改善”。 支撑这一判断的,是以官方监

作者:乔子鲲

北京“治堵新政”的效果如何?在新政实施半年之际,北京市交通委官方网站发起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近87%的人认为交通拥堵状况没有缓解。

在新政百日之际人民时评,有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认为“效果初显”,“道路交通运行状况有了改善”。

支撑这一判断的,是以官方监测为主的调查,有“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提供佐证的监测数据,“工作日拥堵持续时间减少一小时”等;几位“北京治堵方案核心专家”的权威判断和预测,“实施综合治堵措施已经取得一定效果,预计半年内拥堵状况将有明显好转”。

难道在三个月不到的时间里中国评论网,北京的交通状况就被基本改变了吗?有关专家的半年内“明显好转”的权威预测,为何与大多数民众“没有缓解”的感觉有不小出入?为何治堵效果的半年民意调查,与百日官测结果明显不同,哪一个结果更接近北京交通的真实状况?

面对这一与官测迥异的民意调查结果,北京市交通委官网在“未公开”一段时间之后,正式公开了具体的投票情况。这种态度有利于主导治堵新政的政府部门正视问题,把自己从决策必定收获政绩的感情纠葛中抽出身来,科学、客观、冷静地评估决策效果,进而优化决策举措,最终达到根本性治堵、解民众拥堵之患的目的。

在发展的实践中,在一些决策者的习惯思维看来,一项决策出台,总是要有成绩有效果。因此,在决策过程中,往往会邀请和自己的决策意图相近的专家参与论证。在决策后的效果评估中,也往往会对一些不利影响、无效结果会有所隐抑。但这种决策思维或能保决策者一时的“面子”,却容易因背离实际而伤其发展的“里子”,延误决策修正的时机。

决策最终攸关民众的切身利益和发展的长远大计。后者是官员的根本政绩,应是决策的根本导向。有了这个根本导向,才会放弃受“任上政绩”的驱使,才会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的就坚持,错的就修正,使决策不断沿着正确的方向实施,最终使地方发展和各方民众得益,所收获的政绩也才是实实在在的,才经得起民众的检验、时间的考验、实践的验证。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北京治堵效果的民意与官测的不同,我们或许能避免迈入谁是谁非的泥淖中新闻时评,既看到民意与官测存在的某种局限性浏河时评,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客观、冷静地审视治堵新政,坚持正确的,修正错误的、不足的、缺陷的部分。同时,对那些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决策措施,多在“人性化”上做文章,多体谅普通民众的难处,也才有民众的理解和自觉配合。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