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时评>

让“公正司法”成为一种习惯

时间:2017-08-24 11:18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峰回路转 点击:
人们常说,越是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让人接受,越容易成为习惯。以往,一提到“打官司”,群众往往想到的便是“耗资、耗时、耗力”,宁可息事宁人;即使鼓起勇气去立案,却又碰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遭遇“立案难”的尴尬境遇。
    近日,政论专题片《法治中国》之《公正司法(上、下)》连续播出,全景式展现了我国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公平正义、实现公正司法的突出成效,引发各界热议。
热议的背后,是人们对司法公正的强烈期盼。曾几何时,民间流传着“吃完原告吃被告”、“赢了官司输了钱”等之类的调侃。这些调侃,固然有恶意“中伤”之言,但也从侧面反映出群众对司法机关不信任的态度。这种不信任观念的蔓延,直接拉低了群众对司法机关的信心。
笔者认为,司法机关要彻底消除与群众间的“隔阂”,关键是让“公正司法”成为一种习惯。
    人们常说,越是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让人接受,越容易成为习惯。以往,一提到“打官司”,群众往往想到的便是“耗资、耗时、耗力”,宁可息事宁人;即使鼓起勇气去立案,却又碰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遭遇“立案难”的尴尬境遇。如此种种,挫伤群众合法表达诉求的积极性,着实让群众“凉了心”,甚至催生出“信访不信法”等畸形心态。“公正司法”就是要求司法机关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形象,降低诉讼门槛,让“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成为一种习惯,保障群众基本诉权。只有从立案的第一道“关口”就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才能打消群众顾虑,提振司法信心。
从群众视角来看,“公正司法”既要体现判决结果客观公正,又要体现过程简化透明。程序过于繁杂、审理时间过长,很容易让当事人产生怀疑心理和过激情绪,进而采取不合法的方式进行维权,严重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司法机关根据案情需要,灵活选择审理方式,提高结案效率,对于稳定当事人情绪和维护社会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考验要求司法机关在提升业务能力水平的同时,必须要创新工作方式,养成“流程精简、成本较小、结果准确”良好习惯,从而促进良性循环,切实解决“案多人少”的矛盾,满足群众快查快办的迫切需求。
     同时,强化司法权威是保证“公正司法”的手段。国外著名法官曾说,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还应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何为“看得见”?最直接的方式,便是看判决结果执行是否到位。如果司法判决得不到执行,便如同“一纸空文”,公平正义又何在?如此,司法权威性和司法机关公信力必将受到极大损害。近来,某小区物业因妨碍法院执行而被罚款30万元的消息刷爆朋友圈,围观群众纷纷点赞。这一事件,更凸显出人们对司法权威性的强力支持。司法机关要把权威立起来,想办法破难题,否则就无法维护群众正当合法权益,“公正司法”也就成了笑话。
    当前,我们也惊喜的看到,群众与政府“打官司”的事例屡见不鲜,“通过法律途径”成为新的流行语,有力体现了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的巨大成就。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公正司法”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风气,公平正义的阳光必将温暖到每一个人。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