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时评>

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

时间:2017-10-08 15:44来源:中国评论网 作者:许谨谦 点击:
”韬光养晦是中国千年外交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外交智慧,柔弱胜刚强的老子思想是韬光养晦的外交哲学基础,其要义是在国际关系中保持低调,尊重对方,不锋芒毕露、颐指气使,尽可能避免树敌、招风、扛旗,同时积极作为。
      韬光养晦是中国千年外交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外交智慧,柔弱胜刚强的老子思想是韬光养晦的外交哲学基础,其要义是在国际关系中保持低调,尊重对方,不锋芒毕露、颐指气使,尽可能避免树敌、招风、扛旗,同时积极作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成熟与进步,推动了外交实践的新发展,并为自身发展谋求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进入第二个十年以来,国际局势和中国自身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一新的背景下,是否以及如何继续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为决定中国未来外交走向的重要问题。
     随着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近年来,国内频频出现摒弃“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的主张,有人认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是邓小平同志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不能作为长期指导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思想。有人认为与“韬光养晦”战略相比,“奋发有为”战略对于塑造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外部环境更加卓有成效,而且鉴于日本右翼政客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不断在历史问题上伤害中国人民感情,韩国执意部署“萨德”系统,越南、菲律宾等国在南海问题上不断挑衅,印度也在领土问题上咄咄逼人……故而国内许多“愤青”主张放弃“韬光养晦”战略。
     实际上,在笔者看来,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韬光养晦”并不意味着畏首畏尾、忍气吞声、无所作为,“有所作为”也并不意味着无所不为、为所欲为、胡作非为。自助者天助之,一个国家如果总想逃避责任“搭便车”,就难以有效地实现民族与国家利益,只有自强自立,才能长足发展、免遭淘汰。但是,一个国家即使实力再强大,如果在对外关系中不能保持谦虚谨慎,忽视韬光养晦,就难免陷入四面树敌的战略窘境。所以,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我们必须准确把握“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外交实践,经历了从“韬光养晦”转向“有所作为”,从对世界事务参与的“被动反应式”转向“主动参与式”,从“经济外交”到“大国外交、和平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新理念,如正确的义利观,“亲、诚、惠、荣”的周边外交理念,“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这些新的外交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外交事业进行深刻思考的优秀结晶,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思想。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是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做出的正确战略决策,是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智慧结晶,是一项应该继续坚持的根本国策。不过时代在发展,世情国情也会不断出现新变化,因此,我国外交工作要在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的前提下推进外交理念创新,提出更多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外交理念,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