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评论>网论>

监管层对ICO痛下杀手 一场暴富幻梦如何破灭

时间:2017-09-06 12:26来源: 21财搜 作者:未知 点击:
央行,联合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及网信办、工商总局和工信部,宣布此前大热、甚至可以用“疯狂”来形容的ICO属于“非法公开融资”,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之后,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应声暴跌,比特币已经在4

昨天,金融市场发生了一件大事。

央行,联合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以及网信办、工商总局和工信部,宣布此前大热、甚至可以用“疯狂”来形容的ICO属于“非法公开融资”,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之后,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应声暴跌,比特币已经在4天内跌掉了30%。

这个ICO,正好岛叔也关注了一阵子了。从“暴富神话”到定性非法,从投资狂热到泡沫破灭,这其中折射出人性的贪婪,也折射出市场的混乱。

\

到底什么是ICO?

ICO (initial coin offering),类似于股票里面的IPO(首次公开募资)。打个比方,我的公司要上市了,可以公开发行股票,这是IPO;但要买股票,需要支付货币。ICO也是融资,但是它融的不是人民币、美元这些,而是融数字货币,基本上融的都是比特币、以太币等。

再形象说,比如庖丁岛叔的公司要做ICO,发行的不是股票,就可以是一个叫做“庖币”的虚拟货币,这就是“代币”;你要买这个“庖币”,需要用比特币等来买,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比例。和股票的区别是,代币不是权益,不代表任何股权和债权承诺。

发行股票要到交易所里面去发行,那么发行代币要去哪儿呢?去这些数字币的平台。现在有专门做ICO的平台,就类似这种交易所。融资方可以在平台上发布白皮书进行路演,投资人可以在平台上对代币进行认购,然后平台拿着投资者认购的钱用于企业发展支出。

参考资料:《数字加密代币ICO及其监管研究》

参考资料:《数字加密代币ICO及其监管研究》 by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

听起来还ok,不过是换了一个交易的中介(数字货币),以及在新的交易平台(代币平台)上进行交易嘛。

但如果你看看ICO的这些项目——也就是融资的这些公司,看看他们的项目、构想和愿景,似乎可以嗅到一些诡异的味道。

\
\

一般来说,某个项目公开发行IPO时,都会有一些招股书,而ICO项目则是要么没有白皮书,要么“高深”到让人看不懂,当然还有如图所示的匪夷所思:

比如,“Tezos——一个通用且能够自我进化的加密数字账本”、“Status——一款用于与运行在以太坊网络上的去中心化应用进行交互的移动应用”、“EOS——为商用分布式应用设计的一款区块链操作系统”;

是的,这些都是真实的项目。投资人薛蛮子也曾经做过这样的评价:如果按照VC的标准要求,大部分的ICO项目都无法过关,甚至达不到进门的标准,在技术、市场等等都有缺陷;创业者简单而幼稚,并且混入了大量以希望获得10倍、20倍、30倍利润为目标的投机者。

所以问题就来了:这么看上去不靠谱的项目,真的有人买?

\
\

是的,不仅有人买,而且很火,非常火。

比如,在没有任何白皮书的情况下(想象一下有个人对你说来哥们你出10块钱我要做一个改变世界的项目,预计融资10亿,但我不告诉你是啥),被誉为中国“比特币首富”的李笑来,凭借着一个名为PressOne的项目,在4个小时内成功筹集5亿元人民币;

又比如,“Achain”项目, 1分01秒募集2189.47BTC(比特币,现在一个比特币价值在2.7万人民币左右)和10436.34ETH(以太币);“The DAO”项目,融资额超过 1.3 亿美元;“Bancor”项目,数小时内融到1.53亿美元以太币……

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面向国内提供ICO服务的相关平台43家,完成的ICO项目累计融资折合人民币总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从抽样数据看,男性占八成;用户年龄主要分布在20-49岁之间。

有分析者指出,跟此前许多“非法集资”针对的人群不同的是,目前参与ICO的用户,有不少受教育程度颇高。不排除有一些人是真的相信,这些进行ICO的项目、公司是真的有改变世界的核心技术(权威统计有真实项目的ICO不到1%);但更多的人闯进来并非为此。

\

他们瞄准的是高收益率——遥想当年,20%的年化收益率已经是P2P项目的巅峰了,但如今一些ICO项目甚至打出了200%、400%的收益率。

毕竟,比特币的造富神话活生生摆在面前——这个当初没有多少人看懂的数字货币,从一文不值,8年来涨了500万倍,整个数字货币市值突破1000亿美元。而前面提到的李笑来,也正是因为买比特币而早已实现财富自由。

以太坊背后的加密货币ETH,今年上半年翻了41倍;英国区块链公司Stratis在2016年8月进行的ICO,不到一年时间从100万美元市值上涨至10亿美元,翻了100倍;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对七百余种虚拟货币的监控,今年上半年有超过一半的币种涨了10倍以上。

\

所以,在市场的疯涨下,“韭菜效应”就开始显现了。

“一币一别墅”,是比特币圈里很流行的一句话。以“量子链”项目为例,今年3月份,它的众筹价格不到3块钱,4月在QQ群私下交易的价格已经被炒到了10元,结果上市收盘接近60元——是最初的20倍。

在中国,ICO项目融资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投机行为。项目获得融资之后,会向投资者发行代币;而部分ICO代币可以通过上线交易所,在二级市场中进行流通交易。这就决定了,先入局者很容易通过在二级市场上抛售代币获利。据监管人士透露,目前,中国ICO发行代币的二级市场已经突破1000亿。

而在缺乏监管的基础上,“内幕交易”“联合坐庄”“操纵价格”等传统金融市场上操纵股价的手段,无疑都成为ICO平台上庄家收割散户的惯用手段。

这也就是为什么前阵子,各种ICO路演或线下见面会,几乎每周都会出现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杭州等地,参加者从技术男到家庭妇女,从海归到卖菜小贩;大多数投资者根本不care这些项目到底是干什么的,只要有名人站台,能入“交易所”进入二级市场,就果断买!

\

那么,为什么要叫停?为什么说这是非法集资?

从ICO的特点,不难看出为何监管要下杀手。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ICO融资过程中,发行方可以绕开传统融资工具严格的资本监管,对投资人的进入门槛也比较低,ICO融资后在资金的使用上没有托管、更没有监管,资金去向是一个谜;那么,这样的平台有多少?规模有多大?什么样的人在参与呢?都不知道。拿这些钱用来干什么?洗钱?违法犯罪?跨境转移?也不清楚。

也就是说,ICO项目的低门槛和监管空白下,参与人数多、涉案金额大、波及面广、行业相对集中,诸多潜在风险,包括项目技术失败风险、跑路造成的资金损失风险、数字货币价格暴涨暴跌的交易风险、诈骗和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风险等,都是不能忽视的。

\

ICO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到底是真的跨时代还是如气功一样忽悠,岛叔不是技术人才,不予置评。但现在国内的ICO(其实也不光国内,最近美国新加坡也发了类似监管)打着新技术的旗号圈钱骗钱,则是不争的事实。正如非法分子在金融传销中“屡试不爽”,正是吃准了人性中的“贪”字一样,对于深奥复杂的ICO融资,投资者很难研究透每个ICO背后的真实性和可行性,于是这个市场充斥着无序炒作,“假币”横行。

毕竟,目前,整个经济环境是换挡降速,流动性和监管趋严,实体待兴,而20%、30%甚至一个小时翻倍的收益,根本不符合投资规律,除非是诈骗。当然,一些“经济学家”、“业界大佬”昧著良心站台忽悠、割韭菜,那也是不新鲜的套路。

这些年,面对新技术、新模式,监管部门的政策出台需要学习研究的过程,对创新业态也保持着适度的容忍,比如先前的网约车、共享经济、网贷等新型商业模式。但是,监管层也没有太多的学习时间。前两年盛行的P2P,以及e租宝、泛亚等事件为代表,披着创新外衣的金融风险和非法集资反而愈演愈烈。因此,监管容不得时滞,执行更不能拖拉。

毕竟,今年7月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是这样说的:“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监管氛围。要健全风险监测预警和早期干预机制。”

\
\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

金融的百年老店,从来都是要把风险作为第一要义。银行沉淀了几十年的风控经验技术,不是说颠覆就被颠覆的。而一些区块链、比特币的创业者,是“连续(失败)创业者”,专业和风控能力先天不足,天使投资人也是看不清、先占领风口赌一把。个别人把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搞臭了,摇身一变玩起“金融科技”。

但不管科技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本质都是金融,金融的核心,就是“经营风险”。创新是九死一生,如果过多地让广大投资人承担失败的成本,缺少投资者教育,就远离了金融普惠的初衷。

金融创新需要对金融规则有敬畏之心,技术不会是万能的,也不是生而颠覆的。金融监管也要把握创新和风险的平衡,对风险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贯彻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的,“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