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综合>理论>

人人都有一个想回而不敢回的家乡

时间:2015-02-14 10:42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向帅 点击:
除了现有社会问题让各种心灵鸡汤显得没有营养外,恐归族恐归背后的社会风气和民情风俗,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强化着而不是缓解了恐归的心理。

除了现有社会问题让各种心灵鸡汤显得没有营养外,恐归族恐归背后的社会风气和民情风俗,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强化着而不是缓解了恐归的心理。

  近年来,每每随着春节长假的来临,与一票难求、春运难、黄牛党等一道,“恐归族”也成为网友讨论的高频词。只是,“恐归族”没有归心似箭般的期待,只有“恐”的纠结。有热心网友曾就此做了一首打油诗,形象地道出了纠结之八方面原因:一票难求春运难,繁文缛节不胜烦;人生未定怎省亲,衣锦还乡太遥远;派发红包囊中涩,问询工资倍觉寒;生活习惯已成性,终日奔忙难得闲。

  让恐归更为具象的则是“混得不好就不回家过年 小伙与亲人失联15年”、“32岁男子怕家人逼婚劫持女子跟其回家过年”等新闻。在焦虑而热闹的舆论环境里,“动人”的标题制作,不仅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关注,还引发了不少媒体评议。有网友就感同身受,“混得不好回家确实不受待见,小时候比哪个孩子听话懂事,上学了比哪个孩子学习好,工作了比谁工资高,结婚了比谁对象漂亮有钱”,“工作不好,没有对象,回去会被七大姑八大姨笑死,父母脸上也会挂不住”。

  对恐归族而言,一句“混得不好”包含了太多的意思,通过媒体报道和网民评议,诸如没有找到女朋友、没有买房、开不起车、没钱买礼品、所在单位不给力、工作不体面等,大都可以算在“混得不好”之列。而这一词的含义之丰富上尚止于此。“混得不好”更是一个比较的概念,说“混得不如别人好”可能更合适。因此,源于此的恐归心理就不只有个人的恐惧,还有给这种恐惧带来压力的大众对于“成功”的共识。

  如今,在不少人看来,财富、权力等才是成功最为重要的标签,与此相应,有房有车有权者,才是他们眼中的成功人士,才是值得追求的偶像。按照这个单维度的标准,每个人都出人头地几乎不可能,而各个领域都处于深刻变动中的大背景,无疑强化了这种“几乎不可能”的挫折感。开放的社会开阔了每个人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打破了每个人的自我设限,从理论上为每个人的自我实现提供了无限可能。然而,现实却永远不紧不慢地跟在理想后边,骨感无比。除了竞争激烈外,各种规则不透明、制度性分配不公甚至有阶层固化之势等,都是摆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的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坎。只不过,在春节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恐归族把跨越这道坎的辛酸和不易无比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把问题原因归于外部环境,并不是否认个人的作为。正如许多网友所言,一个人只要心态端正,以平常心看到社会变迁与人生沉浮,至于春节回不回家,“那就不是个事儿”。春节不回家的理由可能有万千,但对于想回家者,一个理由足矣。只是,需要反思的问题也在这里。这是因为,除了现有社会问题让各种心灵鸡汤显得没有营养外,恐归族恐归背后的社会风气和民情风俗,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强化着而不是缓解了恐归的心理。

  以与“混得不好”直接相关的“面子”问题而论,这里边就不只是自己的面子,还有父母的面子、亲朋的面子等,可以说是在场的所有人共同塑造了这样一个爱面子的圈子和氛围,并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观。显然,恐归折射的问题,不限于恐归族自身,而是涉及家人、邻人等更多的社会关系。实际上,恐归族并不会因不回家就变得很有面子,也不会因为不留在城里(比如去家乡以外的其他地方)就丢了面子。留在城里还是回到家里的纠结,不过是在开放状态下接受多重价值观的结果。而对家里繁文缛节的排斥、对被问及终身大事的预设尴尬,则折射了恐归背后城乡价值观、新旧价值观、熟人圈子和陌生人圈子价值观的冲突。

  回到恐归话题本身,单靠个人“自省和觉悟”来对抗当下各种社会问题,无疑是困难的。面对“大家都这样想”的情况,个人是无奈的。互联网时代,恐归族自身的吐槽和抱怨,无疑进一步强化了“大家都这样想”的感觉。大环境的改变,一方面,有赖于政府的强力示范,比如继续坚定地落实八项规定,通过净化官场风气带动社会风气改良,在全社会形成理性看待成功的主流价值观,挤压物质至上价值观的空间;另一方面,现实制度层面的调整与优化也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