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下架:文艺应是充满希望的力量,不要“假借的同情”

时间:2022-09-30 14:41来源:评论网 作者:段官敬 点击:
一千名读者,就有一千名哈姆雷特。对于电影《隐入尘烟》,每个人都有自己审视的标准和共情的情节,这本身就是电影要达到的效果,以及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手段需要传递的观点和价值。然,无论艺术的载体、形式、表现是哪一种,最终还是承载着育人化物、温润世道的作用,激励人向
       一千名读者,就有一千名哈姆雷特。对于电影《隐入尘烟》,每个人都有自己审视的标准和共情的情节,这本身就是电影要达到的效果,以及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手段需要传递的观点和价值。然,无论艺术的载体、形式、表现是哪一种,最终还是承载着育人化物、温润世道的作用,激励人向善向上、追求阳光,更加充满底气和信心致敬于生活。
     所谓,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诗以传情。电影艺术以视频的方式、情景的演绎、故事的构造,呈现读者和观影者一种视觉与情感一体的维度感官,对大众的思维和价值影响力更深层。所以说,电影艺术的尺度把控必然首先要建立在真实的“道”之上,方能真正将淳朴的东西真实传递给公众,成为涵养社会价值情感的正能量土壤。不得不说,《隐入尘烟》让不少人感受到低沉的色彩、无光的生活、更没有希望的憧憬,甚至窒息和灰暗到极点。
     与其如此“隐入尘烟”,真不如“回归现实”。以致有人说,“把周边人当成狼,把农民假借成羊”。以略显阴暗的色调去套设“现实的农民”,构建出社会对立的切面,无非还是拿农民“假借的同情”博眼球,始终跳不出“流量密码”的怪圈,还是割了一把“眼泪的韭菜”,留给公众自我怀疑和沉浸“虚拟悲痛”的黑暗情感,这不是艺术的本质,而是一种流量收割的套路。让那些心灵干涸的人去捕捉一些“同情的快餐”,果腹不明就理、跟风“好哭”的好奇感与“焦虑感”。
     农民情节值得赞赏,以希望的力量解决问题才有阳光。中国人的传统心理,对土地和农民充满了同情感、厚重感,这是几千年文化沉淀与农耕文明的基因传承。《隐入尘烟》让我们重新以更加饱满的情感关注农村、农民,这点值得肯定。但是,我们关心农村、农民问题,不是把缺点无限放大到心理无法承受的地步,甚至是与农民、农村、农业变化的客观现实背离,那么就会失去艺术源于生活的价值底蕴。此外,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呼唤与时代共频同振的精品,而不是源于空洞和虚拟的“假借同情”。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引人奋进。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应被赋予前进的动力,让浸泡艺术之中的人获得“读懂生活、改变生活”的营养。这也是为何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为人为事、立信立念、大道其光,激发更多人参与“三农”事业,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遇到的问题,让更加美好的生活在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故此,“隐入尘烟”一味将农村“假象出来的不幸”放大,涂抹黑暗、低沉、悲凉、死气沉沉的色调,让光明、积极、奋进的农村主色彩被掩盖,这不是艺术的抒情,而是艺术的欺诈。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